農技路上的追夢人 ——記應城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王義平
“王老師您來了!今年哪些品種適合我們種植?一個秧盤播多少種子合適?苗期怎么開展好田間管理?”……4月24日,王義平來到應城市義和鎮季偉村,剛進村口,一群老鄉就圍攏上來,向他咨詢農技問題,一路走進田間,他耐心地為農民群眾答疑解惑。
王義平是應城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,1991年從孝感地區農業學校畢業。憑著對農業的熱愛,他在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一干就是32個年頭,積累了豐富的農技推廣經驗和扎實的專業技術功底,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。
一粒種子,讓農民增收2億元
王義平工作的第一站是應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,主要負責開展測土配方實驗工作。
在偶然的一次下鄉土壤采樣中,王義平敏銳地觀察到田間的石塊下面冒出了一顆細豆芽,弱小的豆芽居然能從偌大的石塊下面破土而出,這讓他的內心受到了震撼。
“原來種子的力量如此強大!”他頓時萌生了研究與推廣良種技術的想法。
“秧好一半谷,沒有一個好的品種,其他都白搭?!蓖ㄟ^多年的實驗和數據對比,讓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。
此后,他將實驗主攻方向調整到良種繁育和推廣上來??稍谕茝V上,又讓他犯了難,農民沒有種植過新品種,不愿嘗試。
如何在應城市域內推廣“良種”技術?他迎來了國家的政策利好。
2005年,應城市投資667萬建設2萬畝優質常規水稻良種繁育基地。他搶抓機遇,主動請纓負責該項目籌備和建設工作。
通過科學謀劃,精細施工,在完成項目建設任務的同時,他還精心打造了一個2000畝的良種水稻核心示范區,達到“田成方,路成行,溝相通,渠相連,旱能灌,澇能排”的標準,順利通過國家驗收。
這個項目的建成,每年可提供優質常規水稻良種1000萬公斤,節本增效1500萬元,農民累計收益過2億元。
藏糧于技,堅持數據說話
“哪些品種適宜本地種植,哪些品種不適宜本地種植,這都需要實驗數據一點一點證實?!蓖趿x平深知實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。
2014年到2019年,他積極參與優質糧油高產創建,優質稻板塊基地建設項目,積極開展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肥料、新模式和品種選育等試驗、示范工作。
經過不懈努力,他主持開展的湖北省中糯稻品種區域試驗,篩選出的3個品種,香糯優561(鄂審稻2016008)通過2016年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審定、紅糯優36(鄂審稻2018013)通過2018年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審定、紅糯優1號(鄂審稻2019028)通過2016年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審定。
2016年3月,應城市楊河鎮開展水稻綠色高產創建3.2萬畝,畝平節本增收200元;2017年4月,在陳河、義和、天鵝、田店4個鄉鎮開展小麥、水稻6萬畝優質高產創建示范樣板建設,畝平節本增收170元。這些“良種”技術的廣泛推廣與應用,使農戶單產水平逐步提高,種植效益明顯提升。
這些年的研究數據和成果,讓他越來越有底氣,在農技推廣方面逐漸有了“話語權”。
自 2012 年起,他連續 10 年主持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安排的《應城市糯稻篩選區域試驗》、《應城市中稻正季鑒定試驗》及新品種引進的試驗示范工作,他創造的“巡查日志”和“正季鑒定”工作方法在全省農業系統得到廣泛推廣。
執著追夢,雙腿扎根沃土
不論走到哪個村組、田間地頭,不論何時,面對農民的疑難問題,他從不推辭,有問必答。
漸漸地,他從一名名不見經傳的農技推廣員成長為廣大農民朋友心目中的“農業專家”。
3月倒春寒,大風降溫天氣,擔心油菜授粉期受澇害影響,王義平22日一大早就下鄉到田間查看油菜情況,想為農民出出主意。
老同學劉軍回鄉省親,順道看他,本約在村委會見面,卻半天沒有找到人,最后在田間看到了渾身濕透,還在指導農民挖排水溝的王義平。
半天沒有找到人的氣憤煙消云散,劉軍不禁豎起大拇指說:“這么多年了,你對工作還是那么執著認真?!?/span>
王義平常說:“我是農民的兒子,對農業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,能為農民朋友解決實際問題,讓他們增產增收,得到他們的認可,對我來說就是最有意義、最快樂的事情!”
不僅在田間為農民答疑解惑,2015年他還報名參加了湖北省舉辦的師資培訓班,并取得了師資證書,將農業技術知識搬進了課堂。
他參與編寫了《現代糯稻生產技術》、《現代生態農業綠色種養實用技術》等5本農技科普書籍,在《湖北農業科學》、《農業開發與裝備》等雜志上發表十多篇專業論文,并圍繞良種種植技術精心準備了《農作物轉基因》等10余個課件。
自2010年起,他多次被選聘為農業技術推廣兼職教師,參加各類培訓60余場次,培訓2400余人次,先后推廣新品種50多個,集成新技術10多項。
2020年他被湖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評為“湖北省農民教育培訓省級名師”。(通訊員馮璇、張建華、陶進紅)
上一篇:駱江濤:三尺講臺上守望夢想 | 下一篇:富邦董事長王仁宗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講述… |